导语:高血压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无需治疗,到降压达标成为共识,到探寻个体化最佳降压目标和治疗药物,再到全程管理降压治疗各个环节,高血压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
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血压防治策略和理念的转变以及降压循证的发展历程。
数值达标:控制血压意味着生命的挽救 早在1937年,美国心脏病学家PaulWhite 指出“高血压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代偿性机制,无需干预(即使我们能够对此进行控制)。” 直到1945年罗斯福总统死于脑出血,引发医疗界对高血压治疗的重视。1999年WHO定义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1,并推荐血压降低至<140/90mmHg。此后,众多临床研究均证实降压达标的获益。较早进行的以舒张期血压(DBP≥90mmHg)为入选标准的降压治疗试验显示,DBP每降低5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2;稍后进行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160mmHg,DBP<90mmHg)降压治疗试验则显示,SBP每降低10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30%和23%(图1)3。 综合评估:坚持个体化原则 全程管理:早期干预,防治结合